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在能源危机的冲击下,欧洲各国开始重新审视高能源外部依存度带来的潜在风险,并进一步加速能源低碳转型。然而,欧洲的能源低碳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如何理解和平衡兼顾能源安全和低碳转型的短期和中长期的举措等问题依旧是业界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在全球贸易紧张、能源市场波动、地缘政治不确定、低碳技术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交织的背景下,作为欧洲重要绿色合作伙伴的中国,在与欧洲就绿色产业领域的合作与竞争走势同样至关重要。
在此背景下,5月10日,在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绿色和平联合主办的“中欧圆桌对话-欧洲能源低碳转型的回顾与启示”为主题的研讨会中,与会者结合欧洲和中国的各自情况,在当前全球能源供需呈现出更复杂的特点下,深入探讨了欧洲在应对能源危机、兼顾安全和低碳的能源转型中的最新进展以及中欧在能源低碳领域的合作空间和展望。
(相关资料图)
本次研讨会由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资深项目主任高雨禾主持,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政策与创新研究所所长于宏源和绿色和平东亚项目副总监张凯为会议做开场致辞。于宏源表示,在复杂的外部形势下,欧洲在全球能源转型方面扮演了非常积极的角色。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绿色产品生产国,也是欧洲重要的绿色合作伙伴。中欧在国际公共品提供方面有很大的合作潜力也面临很多共同的困难,处在当下的重要窗口,中欧双方的交流互信是十分重要的。张凯表示,现阶段中国国内针对能源危机、能源转型以及全球气候治理的影响相对悲观,在这样的新环境下,有必要重新审视能源转型中的效率与安全,以及中欧在绿色产业中的合作和竞争。
绿色和平欧洲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Silvia Pastorelli就欧盟能源转型的趋势以及去年能源危机的应对做主旨发言,Pastorelli表示绿色新政的出台是欧盟摆脱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可再生能源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发电情况来看,近年来化石能源发电趋势一直是下降的,2022年,欧盟太阳能和风能发电量已经超过天然气。此外,她也强调电网的建设发展是欧盟的重要优势,电网的互联互通在欧洲推进能源转型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作用。在谈及欧盟是如何应对去年能源危机时,Pastorelli指出尽管去年欧盟增加了煤炭进口量并重启了一些煤电站,但主要是预防性举措,总体上煤炭消费下降的趋势并没有被逆转,说欧盟重新拥抱煤炭并不属实。Pastorelli同时强调了能源供应多元化的重要性,并表示需要警惕欧洲近来大规模进口液化天然气从而造成碳锁定的风险。
在圆桌讨论的环节,就欧洲如何构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以兼顾安全和低碳的问题进行分享,法国环境部国际司气候处处长董钺,波恩大学国际关系和全球技术政治教授Dr.Maximilian Mayer以及绿色和平Silvia Pastorelli参与了讨论。
董钺分享了去年法国在应对能源危机中的一些举措,他表示尽管法国电力部门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脱碳,但电网消纳和互联互通依旧是重要的一环。他认为,中欧在能源转型上面临的许多挑战有相似之处,很值得双方相互学习借鉴,但以媒体大肆报道“欧洲大规模重启煤电”为例,他表示中欧双方在对话认知层面仍然存在一些误读,因此,双方通过加强对话和互访去收窄认识偏差是十分有必要的。
Mayer教授认为现阶段中欧是合作和竞争并存的关系,他表示应该主要关注地缘政治和经济对转型的影响。欧洲国家对于可再生能源正在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配置补贴,相对应的则是核能的逐渐减少,并由太阳能和风能取而代之。在电池、电动车、风电等领域,中国的进步远超欧盟国家,欧洲的竞争力或被削弱。在双方未来合作中,中方可以在增强透明度方面继续努力,欧洲则需要进一步实现去政治化。
Pastorelli补充,从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来说,全球能源转型时不我待。中欧双方都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提升各自的透明度并为弥合分歧做出努力。此外,对于损失损害资金的分配和统筹对于全球能源转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需要各国更好地建立互信和公平分配。
博众智合(Agora)能源转型论坛中国电力项目主任尹明博士围绕欧洲如何构建兼顾安全和低碳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为题做主旨发言。他表示,能源进口依存度高,尽管绿色能源发展迅速,但是绿色产业和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相对较慢,工业竞争力有所下降,是欧洲绿色转型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可再生能源和电力是欧盟绿色能源转型的关键,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是未来欧盟能源体系中绝对关键的一个部分。
他认为应该从三个层面去讨论欧洲能源安全,首先能源供给安全就是加快本土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能源来源的多元化。其次,能源经济安全,通过技术创新,从能源系统衍生到经济系统体系中的要求,最深层次是能源国防安全,需要统筹其他战略性产业共同关注。
在中欧合作方面,尹明表示双方在以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绿色技术以及战略机制方面有很多可以深入合作的空间。此外,他认为中欧双方在电力系统发展方面也面临着一些共性问题,值得双方相互交流学习。
圆桌讨论的环节,国网三级顾问、国网能源研究院原副院长蒋莉萍,Chatham House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环境与社会项目副主任兼高级研究员Antony Froggatt和尹明博士就中国电力系统应该如何兼顾低碳保供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蒋莉萍指出,结合自身的发展阶段,中国能源电力行业的转型应首先从增量入手,用好能源行业自身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量空间。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尤其要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起来,将其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里,推动能源电力要素化。此外她强调,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中需要兼顾两个协同,体系里面的源网荷储协同以及跟其他的能源供应体系和用能体系的协同。蒋莉萍还提出需要对能源电力行业的保供文化进行重构,需要明确界定各市场参与主体在保供中的作用,负荷侧和灵活性资源在其中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Froggatt分享了一些其他国家在能源电力转型中给的实际案例,他表示能源转型、产业政策以及国际关系等因素的互相交织成为各国加速脱碳的基础。对于中欧在能源领域的未来合作,他表示低碳技术供应链会越来越重要,中国在经济发展、产业以及前沿技术上都具有优势。同时他也提醒,俄乌冲突让欧洲意识到能源自立的重要性,未来欧洲也会增加本土生产对于能源安全的保障。
对于未来电力系统的发展和电力市场建设,尹明强调,中国的工业用电量占全国用电量50%以上,首先需要突破的是工业部门的用电用能问题,如何通过机制的建立让工业部门特别是高耗能的企业用绿能绿电,处理好工业体系与电力系统之间的协同关系协是中国电力系统的一个核心问题,这对于全国的碳达峰和统一电力市场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绿色创新发展中心(iGDP)董事莫争春为会议做主旨发言,他首先总结了欧盟能源与气候政策的特点,强调气候与能源是欧洲融合与欧盟战略自主的核心之一,而且欧盟各成员国对外部能源的依赖程度以及可再生能源发展水平的差异都非常大。此外,欧盟法律规定各成员国有权选择自己的能源资源和能源供给结构。因此,欧盟在气候和能源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层面上取得成员国共识还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同时,他认为《关键原材料法案》和《净零工业法案》的出台背后反映出欧盟对华战略的再调整。气候与能源是中欧合作的重要领域,但未来竞争可能也会加剧。随着欧盟对华战略的调整,对中欧气候与能源合作会产生影响。他同时强调,良性市场竞争可以激发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广泛应用,而中国制造业本来就具有竞争优势。在此背景下,莫争春表示,中欧之间应该加强气候与能源的沟通和交流并弥合分歧。
在圆桌讨论的环节,东盟与东亚研究院(ERIA)研究员李谚斐,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所助理研究员孙天舒,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寇静娜分别就中欧清洁低碳产业的未来合作与竞争的机遇和挑战。
李谚斐首先肯定了中欧未来在合作方面的广阔空间和机遇,同时他强调,中欧在绿色产业上的合作空间很大,一方面是因为双方在能源政策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另一方面因为中国的高速发展为双方提供了很多贸易增长空间,依托中国在供应链和成本上的优势,中欧在产业链上的合作基础更加稳固。此外,在一些新能源技术上,欧洲受到一些限制(例如缺乏商业化和回报),发展并不尽如人意,而中国可以提供广阔的市场,以市场和产业促进技术的进步。
孙天舒表示,中欧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去实现绿色转型已经成为双方共识,关于国际投融资的标准制定、公正转型等问题中欧也存在一些差异和分歧,因此她认为发展融资的模式和理念是中欧双方特别需要关注的点。中国和欧盟应一起帮助第三方发展中国家去实现绿色转型。
寇静娜也认为,全球能源清洁供应链正在重构。在这个过程中,中欧的能源合作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但是机遇大于挑战。她强调中欧绿色产业和企业之间应该加强对话,以此强化气候合作的共同利益基础。从过去到未来,中国可以为欧洲提供能源安全做出贡献。因为清洁能源的赛道很宽、技术门类很广,无法被单个国家或者企业垄断,因此她认为中欧双方可以建立更加均衡的相互依赖关系。
会议最后,绿色和平东亚项目副总监张凯强调持续推进中欧在脱碳领域的国际合作是绿色和平未来三年的工作重点,并表示与会专家的分享对于中欧双方理清共识、消弥误解具有很大价值。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龙静在总结中也表示,中欧应从更具全球化的视角去看待双方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避免陷入零和博弈陷阱的同时,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