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下一步持续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 利用市场化机制进一步降低企业综合用电成本

来源:贵州省工信厅 | 2023-08-10 09:23:33 |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近日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答复《关于建设产业公地强化我省制造业发展支撑的提案》。答复中称,近年来,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产业发展资源要素保障,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制定了一系列电力市场交易配套实施细则,加快推进电力中长期交易、电力现货市场交易及辅助服务市场建设,进一步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2021年以来相继出台分时电价相关文件,持续完善峰谷电价政策,引导用户参与削峰填谷,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同时,围绕产业发展需要,有序推进电网项目建设,特别是针对我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等产业发展变化,及时组织规划调整,将500千伏磷都、青龙等15个500千伏输变电项目、都匀山茶输变电工程等24个220千伏输变电项目纳入省电力发展规划,积极申请500千伏项目调整纳入国家电力发展规划。

下一步,持续降低企业用能成本。持续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完善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按照“放开两头,管住中间”的体制架构,引导用电企业积极参与市场交易,利用市场化机制进一步降低企业综合用电成本,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继续推动电网规划建设,保障产业发展用电需要。

详情如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1139号提案的答复

张雷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产业公地强化我省制造业发展支撑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省制造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的建议

2021年以来,我省相继出台《贵州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行动方案(2022—2025年)》《贵州省工业龙头企业培育实施方案》《贵州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培育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大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快建立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行动,推动企业做大做强。2021年以来,新增营收五百亿元级企业1户、百亿级企业5户、十亿元级企业40户。新增航宇科技、振华新材料、振华风光、安达科技4户上市企业。二是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构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机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步伐加快。2021年以来,新增获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3户、累计达到66户,新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18户。三是壮大规模以上企业。按年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培育计划,加快推动成长型企业和新建投产企业上规入统。2021年以来,全省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02户,2022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287户。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一是深入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行动,一方面做强做优茅台集团、磷化集团等本土企业,另一方面强化招商引资,大力引进优质企业,打造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同时,大力推动工业企业上市,培育一批百亿产值、千亿市值的优强企业。二是引导中小微企业发挥自身优势,专注发展核心业务,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发展道路,打造一批具有潜力的“专精特新”企业。三是继续按年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培育计划,落实扶持措施,推动成熟一家上规一家,壮大市场主体规模。

二、关于强化要素支撑的建议

近年来,我省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产业发展资源要素保障,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全力做好用地保障。围绕全省制造业产业布局,强化产业空间保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工业化用地保障的若干意见》《关于强化开发区规划引领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举措,落实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改革新要求,对纳入国家重大项目清单的项目用地,以及纳入省级重大项目清单的单独选址项目用地,在用地审批时,直接配置计划,用地批准后,报国家核销。实施省、市、县三级联动和部门协作长效机制,将重点(重大)项目用地需求纳入台账实行动态销号管理,按照项目建设时序和合理用地需求,全力落实项目合理用地应保尽保。近五年,全省获批工业批次用地14.55万亩,供应工业用地34.33万亩。同时,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近五年全省共消化批而未供土地60.23万亩、处置闲置土地31.16万亩;创新土地利用方式,在有条件的开发区推进“标准地”出让,2022年共出让11宗665亩标准地。二是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制定了一系列电力市场交易配套实施细则,加快推进电力中长期交易、电力现货市场交易及辅助服务市场建设,进一步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2021年以来相继出台分时电价相关文件,持续完善峰谷电价政策,引导用户参与削峰填谷,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同时,围绕产业发展需要,有序推进电网项目建设,特别是针对我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等产业发展变化,及时组织规划调整,将500千伏磷都、青龙等15个500千伏输变电项目、都匀山茶输变电工程等24个220千伏输变电项目纳入省电力发展规划,积极申请500千伏项目调整纳入国家电力发展规划。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好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加强用地保障。对千亿级、五百亿级开发区、土地开发率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好的开发区,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在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支持扩大规模、允许调整区位。强化开发区功能定位,优先保证新型工业化产业项目用地,确保开发区工业用地占比增加。挖掘存量土地潜力,高位推动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做好开发区工业项目地块的收储,推动工业项目“净地”出让,优先保障新型工业化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推进“标准地”出让、工业用地挖潜增效等,提升工业用地“亩产”效益。二是持续降低企业用能成本。持续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完善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按照“放开两头,管住中间”的体制架构,引导用电企业积极参与市场交易,利用市场化机制进一步降低企业综合用电成本,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继续推动电网规划建设,保障产业发展用电需要。

三、关于突出重点产业、完善产业发展配套体系的建议

近年来,我省围绕“六大产业基地”,大力实施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行动,积极通过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一是传统产业链加快延伸。围绕全国重要白酒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动关联产业发展,酱香白酒产业已形成原料供应、包装配套、仓储物流等产业链供应链供需适配、高效衔接的产业生态。2022年,全省酒用高粱种植面积达288.2万亩,省内白酒包装配套率稳定在80%以上。围绕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建设,聚焦资源精深加工方向,先后引进落地一批精深加工项目,产业链条加速延伸完善。磷及磷化工已形成完备的磷矿采选、提取、加工的磷化工产业链条;煤及煤化工已形成了以煤制合成氨、煤制甲醇、煤焦化为主的传统煤化工产业链,以煤制乙二醇、煤焦油深加工为重点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链;铝及铝加工已形成勘探、采矿、冶炼、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条;锰及锰加工已形成锰矿石、电解金属锰、锰系合金、锰系新材料等生产的产业链。二是新兴产业生态逐步形成。装备制造业初步形成了以航空航天、汽车为主导,电力装备、工程及矿山机械为支撑,机器人、智能装备等为新动能的现代产业体系。其中,航空航天已形成国内配套最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电子信息制造业从电子元器件、彩色电视机扩展到智能终端及配套、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设备、电线电缆、高性能计算机、集成电路、电子功能材料等七个门类。其中,电子元器件行业已基本成为全国产品体系最全的重要电子元器件基地。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近两年抢抓行业“风口”机遇,先后引进宁德时代、比亚迪、裕能新能源等一批重点企业落地,产业规模连续两年倍增,目前基本形成含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池、电解液、隔膜等关键材料和循环梯次综合利用产业的全产业链生态。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六大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聚焦磷、煤、铝、锰、钛等资源精深加工以及白酒等传统优势产业,瞄准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全国重要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和白酒生产基地,巩固优势产业地位。二是聚焦新能源电池及材料、装备制造、大数据电子信息、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打造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产业备份基地、算力保障基地,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三是聚焦引领重大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及其新产品、新业态所形成的产业,按照“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的思路,谋划布局发展新型电池及材料、数字产业、氢能、空天科技、生物科技等未来产业,尽快形成新动能,抢占新赛道。

四、关于促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十四五”以来,为更好支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我省出台开发区高质量发展“1+5”政策文件,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考核评测资金及直补资金等渠道,支持开发区加快补齐基础设施补齐短板,不断提升开发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一是指导各市(州)和开发区对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重点投向领域,积极争取专项债资金向全省园区基础设施类项目倾斜。2021年以来,共获得专项债发行的项目96个,支持额度106.89亿元。二是通过强化政策和资金支持,充分调动开发区发展积极性,引导开发区加快转型升级、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根据年度综合测评结果。2021年以来,共发放评测奖补资金2.34亿元。三是省委省政府统筹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一核两区”规划布局重点园区新能源电池及材料配套基础设施项目54个,切实解决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重点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慢、资金短缺等问题,有效保障了重点项目落地建设。截至目前,99个纳入省级监测的开发区已全部实现“五通一平”,部分实现“七通一平”,极少数发展较好的实现“九通一平”;建成千亿级开发区2个,百亿级以上47个,新能源电池及材料、酱酒、磷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依托重点开发区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具备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下一步,我们将瞄准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加快推进开发区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开发区产业承载能力。一是指导各市州做好专项债谋划。积极指导各市州对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重点投向领域,围绕产业配套谋划好专项债项目。加强部门间对接,对处于发展风口期产业项目的重点园区,按照能快则快、能早则早的原则,尽量在专项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中给予倾斜支持,切实提升开发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二是持续优化开发区规划布局。鼓励各市(州)对本地区小而散的各类园区跨区域进行整合,拓展发展空间,整合有限资源,加快产业集聚;特别是区域邻近、产业相近或相关联的开发区,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实行统一管理,提升园区基础设施使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三是督促地方落实主体责任。督促指导地方把完善工业产业配套基础设施作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和难点,坚持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在保障好“三保”和防范好债务风险的前提条件下,尽量统筹可支配财力用于工业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配套基础设施短板。

五、关于进一步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的建议

人才支撑方面:近年来,我们聚焦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创新工作举措,持续集聚各类人才,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引才用才制度建设。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优化整合贵州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和使用力度,对引进人才给予住房保障、团队建设、科技项目、岗位聘用、人才激励方面的支持。二是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人才需求,组织实施“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遴选培养计划”“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贵州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系列人才计划,培养了宋宝安、胡瑞忠等2名院士、国家级创新创业人才21名、省高层次创新型“十、百”层次人才187名、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84名,培育建设262个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院士工作站93个。三是多渠道汇聚工业人才。依托人才博览会,开展规模化引才活动,今年以来全省共组织599家工业企业参加人博会线上引才活动。大力实施重点人才倍增行动计划,截至5月全省工业领域累计引进培养新增重点人才80人。举办“贵州工业‘职’等你来”2023年贵州省工业企业专场招聘会,共组织77家企业提供340余个岗位需求人才2000人。四是加强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以职业培训和岗位培训为重点,大力实施“星光培训”“专精特新”培育行动计划,帮助企业人才拓展视野、更新理念、提升素质。指导各地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及相关企业,大力开展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培训行动,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加快推进企业青年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培养。今年截至目前,累计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训7617人(次)。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制造业发展人才需求,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支撑方面。一是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以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以评促建,指导帮助工业企业完善内部创新体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水平,不断为新型工业化赋能增效。“十四五”以来,共培育认定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单位5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0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9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9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二是创新实施“揭榜挂帅”制度。围绕我省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发展需求,探索实施“揭榜挂帅”制度,定期发布“技术榜单”,推行“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揭榜”,精准引进省外高层次人才,解决“卡脖子”难题。截至目前,共累计发布11批26个技术榜单,吸引120余个省内外科研团队参与揭榜,立项实施13个科技重大专项。三是实施“科技入黔”计划。认真贯彻落实《“科技入黔”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国科办区〔2022〕87号),大力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和加大“紧缺急需”人才培养。围绕我省“六大重大科技战略行动”和“向科技要产能专项行动”等科技创新核心目标,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学术交流、技术咨询等活动,为我省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问诊把脉。四是推进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围绕十大工业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财政资金引导,支持和鼓励工业企业实施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技术含量高的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项目。“十四五”以来,共支持工业技术创新项目195个,支持金额1.25亿元,带动工业企业完成研发投入5.5亿元,开发了一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有力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1.15%(2022年数据尚未发布)。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扶持计划,加强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乌江实验室等重点平台建设。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应用转化。开展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应用推广,大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六、关于完善物流运输体系的建议

近年来,我省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打造物流枢纽网络。贵阳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获批建设,贵阳、遵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清镇市物流园、黔中(安顺)物流园、贵州快递物流集聚区相继纳入国家示范物流园区名单,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示范物流园区为重点,以贵州现代物流牛郎关智慧物流园、贵阳国际陆港等重点物流园区为支撑的物流枢纽网络。二是加快培育本土物流龙头企业。贵州快递物流集聚区列入国家第三批示范物流园区,是全国第三个专业快递物流园区。贵州易林物流有限公司、贵州物资现代物流集团入选2021中国智慧物流示范企业。贵州顺丰速运有限公司、贵州省现代物流产业集团获评国家5A级物流企业。贵州现代物流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遵铁物流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服务业龙头企业。出台《贵州省新晋国家A级物流企业奖补方案》,积极引导物流企业发展壮大,截至2022年底,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89家。三是推进重点航道建设。珠江水系贵州境有南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两条出省水运通道。其中,南北盘江-红水河通道已建成364公里四级航道和15个500吨级泊位;龙滩水电站通航建筑物于2015年按照500吨级通航标准开工建设,为提高航道通行能力,贵州和广西两地共同提出将通航标准提升至1000吨级,项目于2017年停工调整,并于同年国家发改委同意提升通航标准。截至目前,项目社稳报告和用地预审已获批复,工可待批。项目横跨贵州、广西两地,贵州境温寨、朗洞、大融和从江4个梯级已建成500吨级船闸,但因广西境内的梅林和洋溪两级航道枢纽未打通,整个通道效益尚未形成。四是降低物流成本。出台《关于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若干政策措施》,提出降物流成本的12条具体措施,助力全省物流业提质降本增效。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动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打造全省内统外联、协调融合发展的“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行体系,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深化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加快发展与制造业联动的制造业物流。加强协调推进龙滩水电站1000吨级通航建筑物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复工建设,同时协调广西加快推进洋溪、梅林2级枢纽前期工作,尽快开工建设,提升我省珠江水系通航能力。

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3年6月28日

(全文公开)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