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资讯!银行APP:做“减法”也要做“加法”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 2025-11-18 08:30:58 |

□本报记者 苏洁


(资料图片)

近日,多家银行缩减APP的新闻冲上热搜。中国银行网站9月28日发布公告称,已启动“缤纷生活”APP服务迁移,全部功能将逐步迁移至“中国银行”APP。北京银行近日关闭独立直销银行APP的举措。越来越多银行开始将直销银行、信用卡等独立APP的服务并入主APP,释放出哪些信号?

银行APP“减负”

作为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载体,银行APP不仅直观体现银行在数字金融领域的经营成效,更是推动金融“五篇大文章”高效落地的重要抓手。

今年以来,银行APP开始“减负”,多家银行宣布关停旗下部分APP,其中既有国有大行,又有中小银行,同时也不乏头部城商行。

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2025年10月16日披露的数据,47款客户端软件因计划停止服务主动申请注销备案。对比一年前,2024年11月15日,25款客户端软件因停止服务主动申请注销备案。

由此可见,随着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银行也在积极探索精耕细作,整合旗下APP有利于打通内部渠道,进而为客户精准“画像”。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发现,近几年,各类银行陆续对APP进行“瘦身”。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初期,对线上业务普遍比较重视,纷纷将线下业务向线上迁移。APP是银行线上移动端的重要入口,银行也由此出现了“一拥而上”APP的倾向。多个APP也有其优势,就是聚焦特定客户群体,可能在专业化上做得更好,也能鼓励内部适当竞争。但由此也带来客户体验不好、内部重复建设等弊端。

董希淼强调,银行APP整合并不意味着未来一个银行旗下的手机银行就只有一个。数量不是绝对的,关键是注重APP的运营和客户体验,提高APP用户的活跃度。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多家银行选择对APP“瘦身”,主要源于监管引导、成本压力与用户体验的驱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4年明确要求金融机构统筹管理移动应用,关停功能冗余、活跃度低的APP。同时,多个APP业务不仅增加了银行的运维成本,而且独立APP功能相互重叠,需要用户在不同应用之间切换,降低了客户体验满意度。

以客户为中心

目前,不少消费者认为:“银行APP数量繁多,但意义不大,实际常用的也就那么几个。”对于银行APP“瘦身”的呼声较多。

易观千帆金融行业咨询专家陈毛川表示,如今,手机银行已逐步演进为集金融与生活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成为银行触达和服务客户的核心阵地。依托这一平台,银行与用户之间建立起触点多、时长足、互动高效的连接桥梁。同时,APP沉淀的海量用户行为数据,进一步赋能银行在智能风控、精细化运营及“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等方面实现提质增效,全面支撑高质量发展。

在陈毛川看来,多家银行关停信用卡专属APP,并非简单“瘦身”,而是出于集中服务资源、提升运营效率与降低成本的战略考量。对部分银行而言,做“减法”有助于整合渠道、减少用户操作碎片化;而对另一些银行来说,做“加法”则能强化服务差异化、提升用户体验。关键在于因行施策,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与客户价值最大化。

“APP数量的多寡与服务质量的高低并无必然联系,关键在于是否真正以用户为中心,提供高效、便捷且安全的服务体验。”陈毛川认为,以客户为中心,合理控制APP数量、聚焦深度运营才是正道。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APP作为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武器,近年来在延展服务空间、拓展新客与增量业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年银行密集推出独立APP,如今却集中“精简”,反映出银行细分业务正从“单打独斗”逐步转向“融合发展”,以客户服务为核心的理念也在APP的变迁过程中愈发凸显。

“作为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载体,银行APP近年来已从单一交易工具演变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从目前行业发展情况看,用户并不需要多个入口,而是渴望一个功能完备、操作流畅、体验一致的统一平台。银行需要顺应市场需求变化积极整合资源,这不仅能降低重复建设成本,更能集中力量优化主APP的交互设计、功能深度与服务响应,真正实现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的转型。”娄飞鹏坦言。

同时,娄飞鹏认为,未来银行APP的发展趋势将聚焦于生态化、智能化与适老化等方向,提供安全、便捷、有温度的综合服务。一方面,APP将深度嵌入消费、教育、养老、政务等高频生活场景,构建“金融+场景”闭环;另一方面,AI智能助手将实现复杂问题一键解决、个性化产品智能推荐,提升服务温度与效率。此外,随着用户对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意识增强,生物识别等技术也将成为APP升级的标配,以更好地防范风险。

“未来,银行APP的深度变革最值得期待的驱动力,来自人工智能(AI)与虚拟现实(VR/AR)两大技术的融合演进:一是AI驱动,迈向智能金融体。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推动银行APP从被动响应的工具,进化为主动感知、理解并服务用户的智能金融管家(AI Agent)。未来银行APP不仅能精准回答用户问题,更能基于行为数据预判需求。二是体验升级,构建沉浸式金融生态。交互方式将突破传统点击与滑动的二维界面,借助VR、AR等技术,打造更具沉浸感的服务场景。用户可在虚拟营业厅办理业务、通过增强现实查看资产全景,或在生活场景中无缝触发金融服务。”陈毛川说,“这两项技术的协同发展,将重塑银行APP的价值定位——不仅是渠道入口,更是智能、沉浸、个性化的数字金融生活中枢。”

苏筱芮预见,未来手机银行也有望与AI、元宇宙等技术结合,打造特色业务与运营模式,为用户提供高质量、好用的业务功能以及更新颖的交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