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天然气统一大市场是时候了!

来源:能源新媒 | 2023-03-06 17:41:19 |

近年发生的欧洲能源危机以及俄乌冲突显著改变了全球能源革命进程,天然气的战略地位在这一过程中得以进一步凸显。尽管中国在过去一年的天然气消费、进口、对外依存度不同程度出现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天然气需求已经到了峰值,不意味着中国天然气需求强度从此以后将开始下降。

相反,从实现碳达峰以及保障能源安全的双重现实需要出发,中国不但需要天然气消费,而且需要加快天然气的消费进程。天然气虽然属于化石能源范畴,但其较可再生能源的稳定性和较煤炭的低排放优势很明显,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在可再生能源的系统稳定性尚未得到完全彻底的验证、可再生能源成为主体能源尚需要一定周期的形势下,现阶段及今后一个时期天然气消费是兼顾经济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的最为现实的选择。对我国而言,加快建立天然气统一大市场是促进天然气消费的重要选项,也是建设统一能源大市场的重要环节。


(资料图片)

建设全国天然气统一大市场,就其运行机制而言就是要依托发达的天然气管网、储气设施和水陆运输通道等“硬件”,通过价格机制“软件”的资源流动导向功能发挥,实现全国范围内包括国产气和进口天然气在内的天然气高效合理流动,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主体的用气需求,在实现天然气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助力能源革命。

“软件”和“硬件”相互配合是统一大市场的核心。就我国而言,目前天然气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在“软件”和“硬件”方面都存在不足,都有短板,需要弥补。

软硬件不足

“硬件”方面,首先表现在天然气基础设施普遍不足。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作为天然气消费和生产大国,天然气管网、储气设施建设均较为滞后,人均拥有里程及容量指标处于较低水平。

美国天然气管道总长240万英里,本土天然气州际管线里程达二十万英里,境内有超过210个管道系统,182家管输服务公司;同时全境有220多座地下储气库和众多交易中心,储气库工作气量占天然气消费总量的比例在15%左右。我国目前天然气管网里程仅12.3万公里,储气库有效工作气量占天然气消费总量的比例不足6%。

目前的国内天然气消费量在3700亿立方米/年左右,按照国内外代表性预测机构到2030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达5000-6000亿立方米/年考虑,目前的硬件设施显然是不充分的。

在“硬件”设施不足的情况下,我国为提升储气能力将天然气接收站储罐容量优化一定程度上也视为短期储备,同时将天然气储备的指标分解到各供气企业以及各燃气公司,要求各主体充分挖掘内部潜力,保持一定的储气能力,这些举措客观地讲安全保障程度有限。

“软件”方面,价格改革不到位是最为关键的制约因素之一。目前工业用气和民用气价格倒挂现象依然存在,管道气和LNG价格双轨制改革难度较大,天然气门站价格改革一直久推不决,成为天然气价格改革的难点和堵点,不仅仅影响到天然气市场建设,也牵涉到整个能源大市场的构建。天然气价格机制未能理顺的直接后果就是天然气价格的剪刀差和交叉补贴现象,工业用户补贴居民用户加大了工业用户的经济负担。

同时价格改革不到位也使得上游资源供应商缺乏供应积极性,天然气短缺屡见不鲜。从价格顺延角度看,除发电和化工用户之外,绝大多数工业用户原料天然气消费成本占其产品或劳务总成本的比例较低,具备相应的气价承受能力。

居民用户的户平均用气量有限,按照年度人均天然气消费量40立方米计算,一个三口之家的年天然气消费也就120立方米。若将居民家庭液化石油气和煤气的天然气替代因素也考虑进来,三口之家的年天然气消费预计可达200立方米。

按照这个消费量及目前的收入水平,价格上浮不足以对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此外针对生活困难群众的用气补贴政策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疫情之后随着各项政策的逐渐放开,随着经济增长复苏,可以适度考虑加快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步伐,逐渐扭转天然气价格倒挂现象。

未来趋势

从长周期方面看,加快建设天然气基础设施对市场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一旦四通八达的天然气管网形成,天然气区域间调剂余缺的可能性就将进一步增大。就国际发展趋势看,欧洲、美国天然气消费近年基本到峰值水平,疫情、能源危机及俄乌冲突带来的欧洲天然气需求反弹以及随之而来的市场供应紧缺是暂时现象。

欧洲目前并未因化石能源消费的反弹而降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力度,相反还在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在其最新发展规划中还提出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提升5个百分点。中国与欧美的能源革命同在大力推进,但双方起点不同,中国的煤炭在一次能源中消费占比依然接近60%,远高于欧美,天然气消费处于增长期,天然气在中国的能源革命进程中将较长时期占有重要地位。

欧美天然气需求峰值来临对中国而言是机会,因为全球天然气供应的潜力还相当充足,而中国是未来的需求大户。因此加快建设天然气管网、储气库等基础设施是中国迎接天然气时代的现实之举。特别是储气库建设尤为重要,因为储气库在整个天然气产供储销产业链中可起到依靠工作气量平息市场价格波动,确保供应稳定的作用。2022年欧洲在应对俄气供应下降的过程中对境内储气库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发挥了重要影响。

天然气实现气源供应地就近消费是全面降低天然气消费成本、推进天然气消费的重要一环,这是建设天然气大市场应该考虑的又一重点因素之一。目前是这样,将来管网发达以及大市场建立起来之后也是如此。

过去建设西气东输、川气东送等大型输气工程,天然气主要输往东南沿海少数地区,这一供需格局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主要是基于经济实力和发达地区天然气供应渠道有限因素考虑,工程建设优先保障发达地区用气需求。如今的经济发展环境同数十年前已不能同日而语,沿海地区已经建设了一定规模的LNG接收站,国内企业与海外企业签署了一批海外天然气供应合同项目,满足沿海东部地区天然气需求。

天然气供应已形成中亚、中俄、海上等多元进口渠道,年度LNG进口量已经超过管道气。在此形势下,天然气实现距离气源地就近消费以实现低成本利用条件逐渐具备。全国无论是东部、中部、西部都有生态环境建设目标,都需要清洁能源结构转型,天然气消费对上述目标皆为利好。之前的最大顾虑是放开天然气价格管控后天然气价格上扬会令消费者无力承担,其中成本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天然气长途运输。就近消费可为用户节省运输成本,从而降低天然气消费成本压力。

问题在于,若要实现天然气就近消费,之前已经形成的天然气管道供应模式需要随之作出调整,需要依靠目前形成的多气源在不影响刚需目标前提下提升气源地(产地、进口地)管网或水陆运输沿途天然气消费水平,这需要有相应产业政策的跟进以及顶层设计的调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建设天然气统一大市场的难点和重点。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三北”地区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理论上需要一批气电项目调峰支撑,由此可能改写未来天然气区域流向。“三北”地区是未来国内可再生能源基地,也是国内天然气主产地以及进口中亚和俄罗斯天然气的必经之地,因此在“三北”建立匹配绿电装机确保电力稳定供应的气电项目符合天然气资源优化利用原则。

此外,国家管网公司成立之后,国网与地方管网正在携手建设完善全国一张网的天然气管网通道,促进管网互联互通。按照国际惯例的“管住中间、放开两头”天然气定价机制正在逐渐推进落实,对于就近消费也可产生推动。

端稳能源饭碗需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大市场,需要煤炭、天然气、石油、电力市场共同发力,相互协同与支持。天然气产业对管网等硬件基础设施有着更强的依赖,一体化要求程度高,价格改革难度大,市场建设尤其任重道远。但从长期的发展趋势看,未来全球天然气供需变化将朝着利好中国天然气需求的方向发展,因此建设天然气统一大市场增强保供的意义毋庸置疑。